半岛文章中心详情

【铭记】科举文化南京科举遗迹上江考棚与下江考棚溯源

  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是全的政治心。安徽江苏两省位处京畿,其生员均南京参加预试。因此,南京在明清两代在今华门内侧一带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分别供两省生员参加预试,安徽生员在上江考棚预试,江苏生员在下江考棚预试。所谓上江下江之分,是根据两省沿长江的位置,因安徽在南京之西,居长江上游,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当时更有许多富户人家,为了科考,在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一带筑巢而居,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只不过不少富户的建筑在后破败,有些则毁于战火之,留存至今的较少。 三年一次的乡试,都是在阴历八月举行,又称秋闱;而举行预试的时间则在该年的二月,所以多数应试者在乡试的前一年就到南京,租赁房屋,进行复交际及游乐等活动。每届此时,上江考棚及下江考棚附熙攘往,文士如云,贡所在地的秦淮河夫子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加速了南京都市的繁荣发展。

  2

  贡位于南京夫子庙之

  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科举时代考试的场所叫贡。明代江苏安徽是南京畿辅,故苏皖两省的举子都齐聚南京参加乡试,争相夺魁,南京的乡试考场便称为江南贡。永乐十九年1421,明政府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江南贡仍为江南乡试所在地。后,科考士子年年增多,原有考场越越不够使用。永乐皇帝在迁都时,大兴土木,扩建贡建筑,使之初具了大型考场的规模。从永乐年间起,江南贡就与北京的顺天贡以南闱北闱并称于世。

  清代同治年间,重新扩建贡,范围更大,居全各省之首。贡起姚家巷,西至贡西街,北至今建康路,南至贡街。贡呈正方形,内有供考试用的号舍俗称考棚间,可同时容纳考生 2 万多人。

  明远楼是贡内楼宇之一,是贡心所在地,每届考试,执事官员驻此,负有全贡发号施令和警戒的责任。此楼修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为正方塔形三层木结构建筑,距今约 470 年,仍然保存完好,是我目前所保留最古老的一座贡考场建筑。考试期间, 监临监试巡察等考官登楼监视,居高临下,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稽查士子有无私自走动往,执役人员有无代为传递通关节舞弊之事, 以防止考生作弊骚乱。由于明远楼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贡内和外一定范围的建筑,在高度上均一律不准超过明远楼。

  江南贡占地最广建筑最多的要算号舍。号舍处于明远楼西两侧,是考生们白天考试晚上住宿的场所。号舍以五六十间至百间为一列,形如长巷,故称号巷。每巷用千KEJU WENHUA 人物与史迹文字编号,惟天地玄 黄圣人名讳以及数目文字和凶煞 诸字如荒 吊等避讳不用。有时考生很多,临时搭盖芦席棚,谓之棚 号。两排间留成长巷,宽约四尺,容 两人擦肩而过。巷口还置号灯和水缸。号舍屋顶盖瓦,每间隔一砖墙,无门,一律南向排列。考生按号入座,自备油布充作门帘,以防风雨。舍内砖墙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砌成上下两道砖缝,放有上下两层木板,板可抽动。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几伏案写作,下层木板全当坐凳;晚上休息,取上层木板 并入下层木板,便可作床夜眠。考试期间,考生伙食自备,考生一般只带干粮充饥。如此这般,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鸽笼一般大的号舍里进行,其艰苦可想而知。

  为防止考场内外串连作弊,江南贡建有两道高高的围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的通道,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和搭建,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贡街。

  3

  了解贡的情况之后

  我们再考察一下考棚的历史

  上江考棚在南京前后有三处,清代前期,上江考棚设在城西朝天宫附的皇甫巷;陈作霖运渎桥道志记曰皇甫巷,以南唐皇甫晖所居得名。后入元文宗潜邸,故又名王府巷。巷旧有上江考棚为安徽诸生录科之 所。1982年冬天及 1984年夏天,曾在王府巷附发现两块上江考棚界碑,确证这里曾是上江考棚所在地。太军攻占南京后,王杨秀清曾有将王府迁往上江考棚的打算,后不知何故,未曾入住即迁往别处。翼王石达开在天京的翼王府曾多次搬迁,据说曾在上江考棚居住过。

  太天运动失败后,同治四年十月,上江考棚搬往城南的三条营,该处至今仍称上江考棚南京市地名录有上江考棚地名,并注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旧名方家巷。上江考棚,虽然仅只是个街巷名,但却是一条古街巷,围有沈万三等众多名人的故居。

  同治十二年1873,上江考棚又移往正街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记曰正街北有万寿宫火神庙八蜡庙上江考棚。当时的上江考棚由安徽士绅捐资重建而成,所以建筑系清代风格。清末废除科举后一度闲置,张謇曾于此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河海大学的前身。王培里乘备识记云上江考棚,安徽督学试士录遗之所。改为安徽公学,有明恕堂额,石埭陈艾书。今存。考棚屡易地,今在正街。这说明,上江考棚在正街即今之白下路,一直未变。至其改为安徽公学后改安徽学,即现在的南京市第六学, 则是 1923年的事情。当时安徽旅宁人士以上江考棚系由安徽士绅出资捐建为 由遂在此成立安徽公学,聘请陶行知 姚文采为正副校长。陶行知在1923 1927年任校长期间,曾多次在此给学 生讲话。1946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原上江考棚的正堂改名为行知馆。由此看,作为行知馆的上江考棚正堂,至今已有将 140 年的历史,但是,几经搬迁和社会 的变化,这里上江考棚的名字也不知在何时消失了。

  所幸的是,作为江苏秀才们预考举人的下江考棚地名却因考棚未发生迁移而得以保留下。在古城南京的城南,有一条西向的巷,它西起华路,到信府河。这条巷长不过百米,门牌号也仅有一二十个,巷内住着百户人家。这条巷子的名字就叫做下江考棚。这个名字在南京众多的街巷很不起眼,但它的历史比现在看到的上江考 棚遗迹还要长,并且在明清时期还是很有些名气的,预试是科举仕途争竞的关键,是决定秀才们前途命运的地方。但是,这个名字能够留传至今实属不易,据沈韩峰新亭闻见记云旧以抄没内官按即太监私宅为总督府。武宗南巡时居之,因改督学署。万历乙末 1595移句容。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改归城。有明学政题名碑。其右侧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祠堂。据同 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太天时期,下江考棚遭到破坏,同治四年1865重建,同治六年又增修扩建,扩建后的 下江考棚有 117 间房屋,规模不可谓。据王培里乘备识,辛亥革命 以后,下江考棚被改为织布厂,织布厂未用的余屋又改为积谷大仓。现为南京市第一医所在地。

  下江考棚及其附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巷子西段北侧,旧时曾有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的明道书又名程子祠,内奉理学大家明道先生程 颐。这座书与岳麓白鹿洞象山 等当时著名的书齐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在这里办起了程子祠学堂。1929 年,当时的民政府将学堂改为考棚学。1956年,这所学被迁至长乐路十一号,而原址则让给了位于学校边的南京市第一医。

  南京市第一医在下江考棚的段,座北朝南,原先叫南京市立医, 是由当时民政府筹款,于1934年建立的。医时占地 18 亩,为南京首家公立医。日占时期被改名为同仁医,后移交给汪伪政府,并被更名为南京市戒烟医。抗战胜利后,名恢复为市立医。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医,并将之更名为南京市第一医。

  在下江考棚的段,还有当地儿科圣手张祖柏的故居。张生于上世纪初年,他继承了祖传的儿科医术,并融合了新的医学知识,采用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儿科的一些疑难杂症,他都能够手到病除,深得百姓的信赖。后,张祖柏就成了有着儿科圣手称号的名医。张健在时,找他看病的人得排上很长时间的队。

  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围繁华的闹市包围着目前的下江考棚巷。往昔士子们之乎者也的朗朗读书声在巷子内早已消失了。由于南京市第一医的大门由巷内移至长乐路,就医者熙熙攘攘的往景象在这里也不再能够看到了,下江考棚日益成为一条在喧嚣闹市的僻静巷,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它的悠悠往事和逝水年华。

  喜马拉雅电台江南贡

  每不定期更新

  文章源科举文化杂志2018年第四期

  作者张蕾

上一篇:【观点】市区联动召开经责主审辅导培训会 下一篇:【技巧】创金合信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C005562基金费率